从山沟沟里走出来,又回到了山沟沟里去。
放弃省城月薪5000元的工作,回村当“拿钱”很少的村官,带领乡亲在高寒山区艰苦创业,奔向小康。
凝冻期间张孟碧(左一)和供电部门工作人员上山查看情况
这位飞回山沟沟里的“金凤凰”,就是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息烽县小寨坝镇南桥村女大学生、村委会主任张孟碧。
南桥村平均海拔1400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区,每到秋冬季节,山上山下大雾笼罩。“80后”张孟碧就出生在这里。“村里泥泞山路难行,村民出行穿水胶鞋。”张孟碧对念小学、中学时山村的境况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她最大梦想就是努力读书考大学走出大山。
2007年,张孟碧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后,放弃了省城多家大医院聘用的机会,走进贵阳新华保险公司,做了一名业务员。
“趁年轻,从事一些挑战性强的工作。”短短半年,张孟碧就当上了片区业务经理,月工资5000元。
2009年3月,家里3兄妹中排行老大的她,突然接到母亲重病的电话。“闺女,我们年龄大了,你读的书多,见的世面广,回来领着乡亲们一起干吧。”病床前,当村民组长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劝导。张孟碧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重新思考。
半年后,张孟碧报考了小寨坝镇南桥村劳动协管员岗位,当时,这个岗位的月工资是550元。
“姑娘,你是不是脑壳进水了?”当她向公司递交辞职信时,大家以为她头脑“发热”。
“家乡需要我。”面对铁了心的张孟碧,公司领导表示,公司大门随时为她敞开着。
劳动协管员的事务繁琐,邻里纠纷、就业培训等等,都要“协管”。为了给张孟碧压担子,村支书陈锦江将许多重要村务都交她“协管”。
张孟碧走村串户,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并仔细记录在本子上。她调研思考得最多的,是怎样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如何改善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0年12月,息烽县村居委换届。经过两次公开竞选,张孟碧当选村委会主任,那年她27岁。
“乡亲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大家。”做给乡亲看,带着乡亲干。往昔的南桥村,贫困程度连年在小寨坝镇乃至全县垫底。张孟碧从村民最关心的水、电、路、通信入手,编制项目建议书,自费到市、县、镇跑项目、争资金,先后争取项目资金近千万元,打通了全村8个村民组断头路10多公里,实现全村组组通硬化路、通自来水,家家通串户路;新建了村移动通信基站,结束了手机信号盲区的历史。她还争取到土地复垦项目和农网专线改造工程,复垦耕地300余亩,升级改造了全村电网。
经过数百次走访、数十次召开群众大会收集群众意见后,张孟碧和村组干部提出了规模种秋淡季白菜和马铃薯的想法。为了打消村民担心市场销路的顾虑,她承诺卖不出造成的损失算在她头上。
全村很快掀起了种白菜热潮。张孟碧因势利导,培育了杨继军、杨继富等10多户种植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并与贵阳、重庆等客商达成了长期供货协议,一些大户年收入10多万元。而以南桥为代表的息烽南极秋淡季白菜,则成了省内冷凉蔬菜品牌。
张孟碧带领乡亲在高寒山区艰苦创业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2011年,张孟碧先后当选为息烽县、贵阳市、贵州省党代表。
“引导村民转产,发展特色产业。”依托省扶贫办建在村里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张孟碧引种示范种植脱毒马铃薯、紫马铃薯等品种,全面推广春、秋两季种植,并引入小寨坝镇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入驻。当年,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从2010年前不足500亩,发展到轮作面积4600亩,产值达5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年底,息烽村居委换届,全村696名选民,张孟碧以637票的绝对优势,再次当选村主任。
今年3月14日,刚刚参加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张孟碧又马不停蹄赶到马铃薯种植大户杨继军地里,检查行距、窝距是否符合种植要求。“从种子配送、化肥赊销到技术指导、市场营售,她都想得很周到。”杨继军说,他今年储备了3万公斤种子,连片流转土地200亩。
贫困的南桥村把马铃薯做成了支柱产业,辐射带动了南中、田兴等村规模种植近1万亩,迈入了县、镇先进村行列,多次获得市、县表彰。乡亲们都说,张孟碧是我们村里的好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