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凉意渐浓。在花溪大学城,创新创业的热浪却一浪高过一浪,处处充满“双创”生机。各所高校的创新创业基地、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快速发展,协同创新的合作平台、各类资源要素的聚力整合、全方位的创意落地和技术转移,更是让“双创明星”如泉水般涌现,花溪大学城的创新创业氛围被再次推向高潮,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搏击长空、成就梦想的大平台。
贵州师范大学:打造创意“梦工厂”
刚放学,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学院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余海便匆匆赶到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展开头脑风暴。
手拿着这个看上去毫无特殊之处的黄色安全帽,余海一边思考,一边上网查阅资料。
仔细一看,原来,在这个安全帽里面,装置有错综复杂的线路和零件,顿时让这个安全帽变得不简单。
“这叫做智能云安全帽,目前还在制作中。未来,它不仅能起到安全防范作用,更是一个集通话、摄像、红外传感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安全帽。”余海说。
从大一时的纸上谈兵,到智能云安全帽的初现雏形,余海坦言,这并非一人的功劳。在余海的团队中,有来自机电、物电、经管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动手能力强的专升本学生,是一支比较完备的团队。
“当然,如果没有科技园对我们在设备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也许创意也很难实现。”余海说。
余海口中的科技园,是贵州师范大学里重要的创新创业孵化器,也是贵州首家大学科技园。通过整合学校的学科、人才、信息等科技创新创业资源,科技园在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市场资本的支持下,按照“一园三区一基地”的建设规划,聚焦贵州“三大战略”进行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
针对资金缺乏、基地滞后、信息不畅、资源闲置等创业中的实际问题,科技园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为入园的在孵企业(团队)提供优惠政策,在房租减免、网络免费、信息共享、智力支撑、政策解读、市场接洽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致力打造基地创业的政策新环境。
余海就是在科技园里,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高中起,余海就在工地上做工,做久了,就深知安全帽的重要性。每每看到有些工友因为嫌麻烦不戴安全帽的做法时,他就暗自担心。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一顶智能安全帽,来杜绝这样的情况发生。
“当工人摘下安全帽,后台系统上就会有安全设备佩戴情况显示,这是可以和薪酬挂钩的,确保了工人的安全。”余海说,他将想法告诉了自己的创新创业导师翟博文,并得到大力的支持。
为提升创业办公环境,科技园为创业孵化企业规划了孵化办公区、开放办公区,并通过持续经费投入,建设了全彩LED信息发布系统、广告机、广告灯箱等硬件设施,确保能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展示孵化成果。
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不少像余海这样的创业团队。目前,园区孵化企业达136家,其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5家,园区企业产值达2.3亿元,形成知识产权60余项,科技园完成学校科研技术成果转移转化73项,经费达3000余万元。
“高校孵化园比外界孵化园更有创新创业氛围,同时,高校教学科研能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园有利于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化,有利于制造教、学、研、产之间的良性循环。”翟博文说。
科技园里,创业导师能为创业者提供实质性的意见,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围绕政策解读、创业辅导等内容,科技园累计开展了各类创业培训活动100余场,培训大学生及其他创业人员6000余人次,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
为进一步提高创业孵化的成功率,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瓶颈,科技园通过与二级学院合作,积极发掘大学生创客团队,共建专业化、特色化的创客空间,同时通过与校内的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创新工场,形成从“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破解了成果来源和快速转化两大难题。
据了解,科技园还协助学校科研团队完成FAST脉冲星搜寻超算平台的建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建设,截至目前,科技园建成3个国家级平台(基地)、7个省级平台(基地)。
“有科技园的良好平台,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有创业理想和热情的大学生入驻进来,让想法落地,让理想实现。”余海说。
贵州财经大学:双创平台成为发展新引擎
“马上,创业园就要进行2018-2019学年第一批次的入园遴选了。”贵州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公室教师刘军军,一边整理学生交上来的入园申请材料一边告诉记者。
“大学生创业需要什么帮助,我们就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刘军军说,每年还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评审立项,可为立项项目提供金额不等的经费支持。
学校为入园的创业项目提供了沿街创业园免费的办公场地和创业导师的指导,加上优质资源的引荐,良好的创业实战平台,吸引了不少怀揣创业梦的大学生申请入驻。
“是否符合遴选条件,尤其是项目落地的可能性以及对风险的把控意识等,都是我们对入驻团队的考量。”刘军军说,创业园包含创业孵化示范区、跨界创客空间、跨界众创咖啡、企业家讲坛和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等。在成功孵化近20家学生企业后,目前在孵企业有70余家,参与创业的学生人数近500余人,产值4000余万元,预计到2020年,在孵企业总数将不少于100家。
作为贵州财经大学2015届的优秀毕业生,徐亚珍从大一起就加入了创业大军,当时她就获得了贵州财经大学支持的免费创业场地。2012年团队成立后,发展势如破竹,2015年正式创立智邦集团。目前,旗下拥有贵州智邦之家科技有限公司等子公司,主要业务涉及人力资源、驾考、教育等,业务范围更是覆盖多个城市。
“听上去顺风顺水,但创业难只有创业者才懂。”徐亚珍告诉记者。刚毕业时,她便遭遇了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危机——资金链问题。
当时的徐亚珍缺乏管理经验,更没有想过这种情况会发生到自己身上。面对困境,徐亚珍和她的团队一度陷入低迷。
经过再三的思想斗争,徐亚珍还是决定硬着头皮继续把公司办下去。
最终,智邦科技用诚心获取了客户的信任,并凭自己的努力还清了所有的债务,也因此树立起了公司良好的信用形象,促成了今天的成功。
现在,徐亚珍作为创业学生典型企业负责人,也被邀请给正在创业的学弟学妹们分享实战经验。
“创业最缺的就是资源、资金及管理经验,学校给我们创业者提供了很多的创业便利,我们非常感谢学校!我大学时享受了学校对创业者的庇护,我也希望能多尽一份力,回馈母校给我的帮助,也给更多创业的学弟学妹一些帮助。”徐亚珍如是说。
“这里会指导学生如何找资本,如何管理企业,如何看懂财务报表,让学生对创业有基本的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创业,更能改善学生上岗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刘军军说。
据了解,贵州财经大学2015年成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6年获批为省级大学科技园,同时被列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高校,2017年成为第二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该校围绕“儒魂商才”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创新、创业能力内涵,形成了从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仿真教育到实战教育逐层递进的三个层次的链接式培养过程,从各方面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了包括创新类融通性课程、创业类融通性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模拟实训》等课程。
“我们鼓励创客在创造中寻求快乐,实现由创新到创业的蜕变。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创业者不忘初心,反哺社会。”刘军军说。
72886必赢欢迎光临:苦练“双创”基本功
10月20日,在72886必赢欢迎光临博安众创空间的6号办公室里,作为团队负责人的李祖元正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为“贵州省第三届茅台王子杯广场舞大赛和公益推广活动”而忙碌。
“作为活动的执行方,赛事设计、人员安排、场地安排等工作都由我们来做。”李祖元告诉记者,此次广场舞大赛在贵州要举办近50场的培训,每个市州有5场培训和1场半决赛,活动执行都由他的团队来做。
李祖元是贵安新区烽火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72886必赢欢迎光临运动与健康学院户外运动专业2016年的毕业生。从学生到运动员再到创业者,李祖元顺利实现了身份的转变。
“全国以上的赛事我们已经承接了3个,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历练和成长。”李祖元说。
“很多事情我们都不懂,在团队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一直是我们坚强的后盾。”谈到自己的创业之路,李祖元对学校充满感激。
“学校为我们提供场地,让我们一开始就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还给我们免费提供办公用品,支持我们发展。成立公司,也是在学校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成立的,现在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为我们公司提供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李祖元说。
“72886必赢欢迎光临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十分重视‘双创’工作。”72886必赢欢迎光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涂波说。
72886必赢欢迎光临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双创”工作的主要抓手,成立了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和重点学科人才团队,携手地方政府投资平台与行业骨干企业,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同时,把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要抓手的“双创”工作新模式。
“现在学校有青创园和博安众创空间两个‘双创’平台,将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进行嫁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来,让老师的科研项目有人实施,学生也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个人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涂波说。
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双创”工作,72886必赢欢迎光临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对校办产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扶持与指导、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管理与指导。
此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处还代表学校对所属全资、控股及参股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和服务,是学校促进科技成果、专利及非专利技术的应用、转化和服务社会的窗口。
“现在两个平台共有20多个‘双创’团队,虽然有的团队已经可以从众创空间里‘毕业’,去外面发展了,但学校还是在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涂波说。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让大学生实现“小创客大理想”
干净的地板,明亮的灯光,崭新的办公桌上摆放着电脑,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专心致志地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这是记者近日在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易享创客空间看到的景象。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热情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热爱平面设计,虽然这不是我的专业。”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三的学生李冰洁说,“在这里我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在她所在的班级里,有一半的学生都加入了创客空间。
“来这里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书本和课堂上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在这里可以学到更多的实操技能。”李冰洁告诉记者,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她更倾向于平面设计。
在数字蓝点工作室,大四学生王天贤和他的小伙伴们各自忙碌着。
从“刚进校时只想着玩”到如今的“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工作室”,创客空间让王天贤的大学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我们工作室从2015年就成立了,一开始是几个人自己做,现在学校支持场地,支持办公用品,还有指导老师,我们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王天贤说。
从最初的“做一个电饭煲的平面设计花了一个星期”到现在的“只要几小时”,王天贤在创客空间里成长迅速。
如今已经有50多名学生加入了数字蓝点工作室,在这里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不断“刷新”着自己。
“你看,这是我们为自己公司制作的网页,上面除了有我们公司的情况介绍之外,还有一些便捷功能,比如说签到、人员管理等。”罗元元点开贵州欧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站,自豪地说。
罗元元是贵州欧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去年12月份他组织了一个专门做编程的工作室,3个月前,在指导老师的支持下,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网络科技公司,现在已经有20多人加入了他的公司,他们还有一个项目在贵州省教育厅立项。
“没加入工作室之前,我只能自己一个人摸索去做,感觉自己像只‘无头苍蝇’,现在加入创客空间,结识了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指点,比自己摸索学得快得多。”罗元元告诉记者,他的公司已经开始接一些简单的业务,接下来他们会一边做一边继续学习。
“从创客空间出去的学生等于多了几年的工作经验,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他们会更有优势。”指导老师张永贤说。
张永贤除了是创客空间的指导老师,他还是贵州泰豪易象万维数字文化有限公司的制作部总监,正是这双重身份,让他能够将更多的实践技能带给学生。
“一些公司的项目,只要学生能够承接的,我都交给他们来做,让他们尽量都参与进来,我们老师只是作为指导,这样既可以降低公司的人力成本,学生也能够有更多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张永贤告诉记者。公司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
易享创客空间是贵州大学明德学院的一个创客集中区,除了传媒系1楼100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外,整个传媒学院的3楼到5楼都有创客工作室,有超过4000平方米的场地免费向学生创客团队提供。易享创客空间聚集了35支创客团队,囊括了27个创业的方向,有500多名学生创客加入,仅指导教师就有30多人。
如今,易享创客空间已经成为贵安新区探索大数据产教融合的现实范本,按照校企深度融合、双轮驱动,产、学、研、创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传媒系的相关专业都在创客空间开有工作室,学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这里来锻炼本领,在导师的带领下创新创业。
注重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的实战,将行业领军的大数据技术企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当中,让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同步,是贵州大学明德学院正在践行的课题。
“老师在课堂上讲理论,讲一些基础,在创客空间就带领大家实践,有企业的项目拿来练手,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生进步非常快。当其他学校的学生还在进行专业化学习时,我们的学生已经在跨界融合了。”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传媒系系主任康俊说。
“创客空间除了要让学生们在技能上有所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让他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康俊说。
来源链接地址:/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