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2016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于今日召开,本网推出贵州科技工作者独家人物报道系列,先锋君带您走进他们的生活,听一听他们的心里话。
人物简介:何志旭,四川成都人,本科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硕博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贵州省“十层次”高科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现任72886必赢欢迎光临校长,细胞工程生物医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主任。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科技工作。
2015年1月,教育部批准贵阳医学院更名为72886必赢欢迎光临(以下简称“贵医”),何志旭成为更名后的首任校长。从1985年进入贵阳医学院就读至今,何志旭的人生与贵医紧紧相依。从一名学生到成为校长,贵医成就了他。如今,他担负的使命是要让这所有着78年悠久历史传统的医科大学成为西部一流医科大学,为贵州人民健康事业培养“顶天立地”的人才。
72886必赢欢迎光临校长何志旭
高校“去行政化”迫在眉睫
当代先锋网:作为72886必赢欢迎光临更名后的首任校长,你怎么看待贵医这些年的发展轨迹?
何志旭:贵医从1938年建校开始就是本科,有协和医院的家底,传统基础很扎实,在中国医学院校里的知名度颇高,历史文化积淀很深。但因地处西南边陲,受区域经济发展中政策、人才、经济环境的制约,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贵医发展相对缓慢。
进入“十二五”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大力投入教育事业,我省抓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面投入,贵州高等教育迎来很好的发展时机和机遇。1981年贵医获得了国家第一批研究生招生的资格,也获得了第一批具体有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获得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成为3个省属重点大学之一;2011年获批国家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首批入选单位;2013年完成花溪新校区建设,并成功更名医科大学。这个成绩在西部高校中是相对比较好的。
贵医的校训是: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一方面我们要传承历史,在优势重点学科继续保持引领,一方面要紧贴时代发展趋势,紧跟国家和贵州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和培育新学科,比如大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在这个追赶过程中,逐步缩小和“211”高校办学水平差距,力争做好“双一流”办学建设(一流专业、一流学科),成为西部一流、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医科大学。
当代先锋网:贵医不仅是你的母校,也是工作单位。从学生到主任医师,再到成为校长,你的角色也发生了多次转变。在身份转变过程中,令你感触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何志旭: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让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这些年,我们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管理完全按照党政机构相同的政策来管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活力。因为高校、科研院所的性质与党政机关是有很大差别的,不简单是执行政策和服务的功能,高校及科研院所还有很高的科技创新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和创新活动中需要更加活跃的思想、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生产实践活动。而目前高校和科研院 “行政化”的痕迹很重,管的太死、约束太多。我一直在倡导教育、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快速推进。
拿学术交流出国来说,不管是教师,还是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学术交流应该是自由的,不受时间和国别的限制。但是如果一个院长获得了厅级干部身份,要出国就需要走公务员的报备程序,两年才能出去一次。这项政策很大制约了科研人才培养,制约了学术发展。
因而,科研工作不能管得太死,科研人员不能按行政干部的要求来管理,在政策、制度的设计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尊重科学和人才培养的自然规律,要有包容心、允许犯错误。刚刚召开的国家科技创新大会上的一些新提法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让科研工作者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科研工作要更加自由,一些管理制度,包括科研经费的使用应该更加灵活。
“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当代先锋网:有人认为贵州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比国内其他地方更加严峻。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何志旭:贵州科技创新面临两个主要问题:平台少和人才群体小。省部级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载体。目前,我省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总数相对偏少,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以我校为例,贵医是省属重点大学,科技实力相对比较好。但是,截至目前,我校仅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只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只有2个,国家发改委的重点实验室也只有2个、国家工程中心只有1个。为了改变贵州科技落后的局面,目前我们正在申报贵州第一家国家实验室——功能产物与天然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密切结合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将对推动我省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第二个是科技创新的人才群体比较小。建一个实验室,要引进或者培养一个团队,本地合适的科技人员供我们选择的就非常少,外地愿意来的并不多。相较于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大城市,我们的配套政策还是比较有缺陷的。从科技人才培养到科技成果转化,再到科技转化的收益阶段,我们往往是大政策较多,具体落实的政策有所欠缺。
当代先锋网:突破当前贵州的人才瓶颈,既要引进更要重培养。贵医对本土医学人才的培养怎样规划?
何志旭:贵州可能一年引来100来个高水平人才就很不容易了,然而东部一个月可能就引进这么多。量少自然产出少。因而贵州人才不能光靠引进,更多还是得自己培养。
目前贵医对人才的培养是金字塔建设,分为三类人才。第一类是培养医疗卫生的新型领军型人才,主要是博士阶段的人才培养,数量较少。
第二类是培养拥有高超医疗技术,掌握先进医疗水平的高层次、实用性人才,目前定位是在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阶段培养,包括脱产和在职研究生,规模较大。
第三类是全科医学人才,这也是贵州最紧缺的医学人才。主要是解决在贵州基础社区卫生能力非常弱的问题。培养全科医学人才是提升贵州医疗卫生健康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同时,近十年来,我校承担了贵州省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养计划,累计培训、培养基层卫生人员近10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我省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看谁把政策执行得好,而不是看谁把政策执行得严”
当代先锋网:这个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难点在哪里?
何志旭:高校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一个平台。这几年由于我省的教育投入是非常高,占全省GDP的百分之四,已经达到国家的要求。但由于我省的欠债比较多,所以投入教育经费几乎都放在了基础教育,现在才逐渐扩大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能够得到的这个经费和国家经费支持的是非常少的,这对人才培养的带来了一定困难。
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就要释放人的积极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在管理上,我们期盼的是看谁把政策执行的好,而不是谁把政策执行的严。在政府管理过程中,首先要考虑你管理的对象是教师、科研人员身份,再考虑他是党员干部,事实上,教师也好、科研人员也好他并没有掌握国家公权力。公务人员是在执行国家政策,而科技人员是在创造科技,创造财富。不释放教师和科技人员的活力,如何去创新和培养人才?
科技的原始研发是需要周期的,不能操之过急,要求“今天养鸡明天下蛋”是违反规律的。而现在往往给科研人员要求是今天给钱,明天出成果。这就不叫科技,不叫创新,而是买卖关系、租赁关系。
当代先锋网:在激励科研人才方面,贵医有哪些考虑?
何志旭:贵医这十多年来科技发展很快,科技成果及人才培养一直名列省属高校前列,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从2004年制定第一个科技奖励政策开始,每2年就根据形势的发展对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从前在科研奖励,论文发表和科研成果转化上,既有对个人也有对团队的奖励。专利成果转化后,转让的费用70%都是支付给个人的。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校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但近年来奖励政策执行有些难,国家加大了对科研工作规范的力度,科技人员一下适应不过来,有时受到工资绩效封顶的限制,大的奖励兑现不了。
同时,由于大量科技人员拥有党员干部身份,在科技活动、学术交流、科技兼职和科技成果转让收益上都没有很好对应的政策可操作。因而现在科技转让较少,毕竟转让后的经费也发不出去,不敢发出去。希望政策执行更灵活一些,对激励科研人才制定政策保驾护航。刚刚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让广大科技人员看到了希望,大家都非常振奋,期盼着科技的春天再一次到来。
来源链接地址:http://www.ddcpc.cn/2016/jr_0812/79294.html